返回

分享
详情
 
中国枣产业有远虑无近忧 需未雨绸缪农业来源
2018-11-25 产业报告 中枣网

  国际市场几无竞争对手自身存在软肋制约发展

  随着国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红枣产品的市场规模快速放大,红枣消费市场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虽然是唯一的红枣出口国,但红枣出口量很少,海外市场潜力巨大。红枣行业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枣产品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从枣的育种、栽培,到枣产品的加工工艺、质量标准以及鲜枣采收、采后分级、包装、冷藏运输、精深加工技术均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客户对整果产品的认知度较高,但对精深加工产品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认知度不高;

  消费升级背景下,红枣的消费稳步增长,并且呈现出品牌化的趋势,优质红枣产业的长期发展空间广阔。

  全球市场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

  世界上种植枣树的国家和地区约50多个,但均未形成经济栽培。由于没有红枣原料,虽然深入研究,但难以出现与红枣相关的产品开发企业和产品。国际市场对枣的需求呈持续增长趋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枣树生产国和唯一的枣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枣产品几乎无任何竞争对手。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枣及其加工品年出口量在30万吨左右,约占枣总产量的10%,其中原枣和加工品出口各占一半左右。从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主要为我国港澳市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占出口总量的80%—90%,其次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欧美和大洋洲市场,市场需求量很大。基地—企业—销售是枣产业的一个链条,要发展枣产业,必须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样发展、扩大枣生产才没有后顾之忧。

  中国红枣产品独步国际市场无对手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红枣出口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世界红枣生产和贸易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而我国目前人均鲜枣只有0.5公斤。从市场需求看,现有产量远不能满足需要。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红枣产品几乎无任何竞争的威胁。目前,国内红枣价格相对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红枣价格增长约10倍,但迄今尚未出现大规模积压,售价稳中有升。枣产业链构成特点:

  分布范围广种植面积大

  我国枣树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119.6万公顷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153万公顷,增长28%。截至2012年,全国枣树种植面积2800万亩左右。世界红枣在中国,中国红枣在新疆。新疆枣产量占全国枣总产量的半壁江山,现在新疆已经成为我国最优最大的红枣栽培中心。

  需求猛增发展潜力巨大

  红枣消费市场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2011年红枣销售323.88亿元,是2005年的2.7倍,比2009年增长32.9%。但红枣市场目前以干果消费为主,加工品份额很小。2009年,全国原枣销售额207.7亿元,占总销售额的85.2%;粗加工产品23.4亿元,占9.6%;深加工产品12.6亿元,占5.2%。但深加工产品的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3.6%上升到2009年的5.2%,红枣加工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其中深加工产品刚刚起步,目前比较活跃的大型加工企业主要有山东鼎力、河北恩际与河南好想你等。

  品种繁多加工潜力大

  中国枣分为北枣和南枣两个生态型,地理位置是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枣含糖量高、适宜制干枣;南枣含糖量低,适宜制蜜枣。中国枣品种现有704个。

  我国枣产品市场分为原枣(包括干枣和鲜枣)、粗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常见的粗加工产品包括蜜枣、香酥等,深加工产品包括枣饮料、枣粉、枣干、枣片及大枣提取物等。我国最优良的制干品种有灰枣、鸡心枣等,鲜食品种有冬枣等。目前,我国栽培的主导大枣品种为制干和加工品种,但加工的枣品不到总产量的10%,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多数为小规模企业,深加工以生产枣饮料、枣干、枣片及大枣提取物等为主,加工企业少,产量低。但近年的红枣深加工产品销售额增长速度相对原枣销售额增长速度要快,品牌集中度较高。

  深加工领域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

  枣树的种植、原枣的生产以及初加工,目前主要是农户、小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原枣的生产以及初加工大企业较少。目前,产业前七大企业在枣加工市场的份额之和不足6%。但随着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红枣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比由2005年的3.6%、2009年的5.2%上升到2011年的6.5%,龙头公司在深加工产品领域里优势明显,市场竞争集中在区域龙头企业之间。

  近年来,红枣的深加工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些区域性龙头企业,包括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鼎力枣业食品有限公司、河北恩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山东裕华集团农业有限公司等。

  缺乏一定规模的经销商是产业短板

  上游原材料生产,主要由农民和合作组织构成,负责枣树种植及枣采摘、收储。

  中游红枣加工,主要由各加工企业构成,属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红枣加工企业,目前多是从事技术门槛较低的干果筛选、包装以及切片、粉碎,深加工企业较少;大型加工企业的原料主要向农户收购,其中多采取“公司+农户”的办法,向枣农提供技术服务、控制原料。

  下游枣产品销售,主要由物流、销售店商构成,负责枣产品的销售与客户服务。目前,干果产品主要通过经销商在各级商场超市等渠道销售;红枣饮品还通过饭馆、宾馆、旅游等渠道销售;红枣浓缩汁等食材,主要直销给食品饮料生产商。与多数农副产品一样,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枣产品经销商。

  四大问题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

  科技推广难度大

  国外枣研究者寥寥无几,国内从事枣研究的人员也为数不多。我国在枣树科研和生产上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在枣树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但与其他果树产业相比还相差较远,枣产业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各研究所和农业大专院校虽然研发了一大批实用新技术、新成果,但大多数局限在试点和示范区。由于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部分技术不够简化,使得科技推广工作难度较大,因而造成枣农科学管理水平较低,向市场提供优质果比例不高。

  品种结构不合理

  目前,全国范围内干制品种与兼用品种比例偏大,近80%;鲜食品种比例较小,仅10%;专用加工品种严重缺乏,蜜枣品种约7%;观赏品种零星分布;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在新品种推广上,老枣区保守,不愿更新品种,而新枣区由于发展过快,受经济条件所限,新品种比例不高,造成枣品种整体老化严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还有很多地区多采用分株繁殖的根蘖苗建枣园,自然变异类型多,品种混杂严重。由此造成优质果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差。

  产加销衔接不良

  枣农分散经营生产,生产规模和生产量很小,栽培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的枣果更是好坏不一。这种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枣农不仅势单力薄,信息闭塞,难以驾驭市场竞争中的巨大风险,且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经常出现种枣的不如贩枣的赚钱,造成利益大量流失。加之枣农自身文化素质差,先进技术推广困难,规模经营难以实现,枣农的劳动生产率和枣果商品率难以提高。而加工企业面对众多分散的农户,很难保证原料供给的稳定性和原料质量的一致性,常出现歉收年份枣果价格上升、品质下降的现象,造成企业亏损。产品销售网络不健全,信息不灵,市场占有率低,特别是对国际市场开发不够。因此,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没有十分有效地联动起来,功能无法完全发挥。红枣加工企业虽然很多,但产品杂,存在不少问题。

  缺乏新理念引领

  以目前较火爆的大枣夹核桃为例,该产品布满各大电商平台(淘宝、京东、一号店等),各地批发商及实体店都在疯狂售卖。该产品就技术含量来说,加工过程并不涉及高深技术,那么为何大枣夹核桃可以这么火?真正原因值得探索。据专家分析,大枣夹核桃主要是抓住了“仨核桃俩枣”这五个字。虽然都说仨核桃俩枣做不成什么买卖,可就有多家企业靠仨核桃俩枣做成一个产业,引领一个行业,倡导一种理念,红枣夹核桃一起吃,不但补气血健脑等功效增加,而且口感上也相得益彰,随即大枣夹核桃应运而生。该产品最能抓住消费者的是看得见的产品原貌。

  全产业链升级方能长处不败之地

  加大产业调研开发力度

  任何产业的成长都受市场的影响和制约,红枣产业也不例外。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发展的动态。据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李疆等专家通过运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数预测,得出红枣的需求年均增长8%。红枣产业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需求量在激增。但预测总归会和实际情况出现很大差异,所以要求产业必须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国内外市场红枣产品发展现状和消费者未来的需求趋势,以市场为导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幅度提高红枣产量,优化红枣品种和产品品质,抢占行业制高点,真正将红枣这一优势资源转变为商品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

  优化升级及应用新设备

  首先,红枣的生产模式与采收需要向省力化、便捷化转变,红枣采收机械化是必由之路,与之相应的适于平地果园与山地果园的大型或便携小型采收机械将是最终需求。相对应的红枣预盛周转包装也是必要配套工具。其次,红枣的分选分级包装设备需要向光电分选、自动化分级包装转变,真正为红枣分选分级提供现实有效的配套设备。还有,红枣超微粉碎、真空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制粉设备配套及对制粉及保存过程中易吸湿结块的预防处理。另外,枣汁、枣酒相关榨汁设备需要解决出汁率低的问题,以满足进一步加工的需求。最后,关于红枣多糖、枣环磷酸腺苷等的提取,传统的超声波提取设备等仍需优化升级。同时,各类枣汁、枣粉等的标准化、全自动、完整的生产线的完善升级更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加快转化力度提高品质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红枣产品种类不多、质量不优、科技含量低下、品牌杂乱的现状,建议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今后进行产品开发时,首先要立足于新鲜红枣特性的保持,一方面要注重红枣保鲜保藏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加工时要注意加工工艺和加工方式的选择。第二,加大保健产品的开发力度,红枣是理想的保健品原料。第三,利用高新技术开发红枣新产品,将当今食品加工新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纳米技术等与红枣加工业嫁接,由此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0评